内容摘要:针对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装饰纹样中的忍冬纹进行系统收集整理与全面深入研究,并通过大量图片比对及文献调研梳理其纹样类型和艺术特征;采用文献研究法、计算机绘图和比较研究方法,对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上两种类型的忍冬纹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进行梳理分类;从忍冬纹的造型特征探析了忍冬纹的美学规律,从具体的忍冬纹样题材入手,探索敦煌壁画装饰纹样的创作手法与构成规律,以期对现代设计具有实际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敦煌壁画;忍冬纹;类型;特征


在东汉末期,忍冬纹开始出现,至南北朝时期最为兴盛,忍冬纹是敦煌壁画装饰图案中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艺术符号之一,它与卷草纹、莲花纹和宝相花等一起构成敦煌艺术四大装饰纹样。忍冬纹是随着佛教艺术一起传入我国的装饰纹样题材,其发展和演变糅合了中西方多元文化,是艺术史上较早的“西学东渐”的典范。忍冬纹从一种典型的西方植物母题掌状叶纹,与本土极具流动感的云气纹相融合后,呈现出以植物造型为主体的新装饰纹样,该纹样主要以翻卷状侧面三瓣样式为主。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主要装饰于敦煌壁画内的藻井、平棊、佛背光、人字披、龛楣以及各种边饰上。

一、忍冬纹的起源

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花开时黄白相间,俗称“金银花”,由于它凌冬不凋,又被称为“忍冬”。忍冬花瓣部分的形态一般为长条形,花瓣尖端如水滴状,若干花瓣呈伞状的方式展开。多数文献认为敦煌壁画忍冬纹样与大自然的金银花大相径庭,[1]但通过研究发现,忍冬纹和金银花其实形态十分相似,为此作者专门绘制了从金银花到忍冬纹的形态演变比较(参见图1所示)。从文化内涵上看,忍冬纹主要是取金银花越冬不凋、轮回永生的寓意。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佛教传入中原,它在思想、艺术、文学等各领域为中原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碰撞。早期中国的装饰纹样主要以饕餮纹、夔龙纹及云气纹为主,直到战国和两汉时期,植物纹样才开始大量涌现,忍冬纹在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佛教装饰纹样的主要题材之一,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视觉符号。

图1从金银花到忍冬纹的形态演变比较

图1从金银花到忍冬纹的形态演变比较

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忍冬纹是由古希腊的掌状叶纹演化而成的植物样式,而掌状叶纹又是由棕榈叶纹和莨苕纹共同演变简化而成。经过对比可发现忍冬纹的外形主要是延续了由希腊的棕榈叶纹和莨苕纹演变而来的掌状叶纹,它是由左右两瓣棕榈叶纹对称并简化而成,其中的一瓣分叉后就十分类似敦煌壁画的忍冬纹了。从图2中可以发现,在忍冬纹的形成过程中,棕榈叶纹、莨苕纹、掌状叶纹和云气纹其外形上的共通点为图中有红色半透明圆圈所标记之处,都为反方向半勾状的回旋,类似云气纹中的瘤结状特征表现,这种瘤结状收尾的样式与里格尔所谓的“连续卷须饰”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2 掌状叶纹结合云气纹形成 忍冬纹演变示意图

图2 掌状叶纹结合云气纹形成
忍冬纹演变示意图

二、忍冬纹的类型

敦煌壁画中的忍冬纹样也有适合纹样,但最具特色且有规律可循的还是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这两种类型。

1、单独纹样忍冬纹

单独纹样指的是不受外轮廓的限制而单独使用的装饰纹样,可单独处理、自由运用。[2]复杂的单独纹样可独立成为纹样装饰,简单的单独纹样可以作为连续纹样、边饰纹样和复杂单独纹样的基本形,文中所探讨的主要是指这类简单的单独纹样。根据花瓣的多少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三瓣式单独纹样、四瓣式单独纹样和多瓣式单独纹样。

第一类三瓣式单独纹样。图3选自北魏第257窟南壁“沙弥守戒自杀故事之二”壁画的边饰纹样,挑选了其中构成图案的基本单元形,也是敦煌壁画中最常见的一种基本形纹样,它由三瓣组成,其花瓣均朝向一侧并等距离分布。闭合的曲线形成饱满的花瓣,花瓣之间与主径的角度为20°和40°。尾部类似蝌蚪尾部形态,是结合汉代云气纹的飘逸曲势形成的。此花瓣类型在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4窟白衣佛、西魏第249窟藻井中均有出现。第一类三瓣式单独纹样主要出现在边饰和藻井中。

图3 左 北魏第257窟南壁沙弥守戒 自杀故事之二局部 右 三瓣式单独纹样

图3 左 北魏第257窟南壁沙弥守戒
自杀故事之二局部
右 三瓣式单独纹样

第二类四瓣式单独纹样。见图4左为西魏第285窟双凤龛楣局部单独纹样,图4右为其中最典型的基本形忍冬纹,它由四瓣花瓣组成,在285窟中南壁和北壁其他龛楣上的装饰纹样中都重复运用了这种四瓣式单独纹样,极具代表性。花瓣均衡地分布在花茎的一侧,其中前三个花瓣与主径分别形成10°、10°和40°的角度。这种四瓣式单独纹样在莫高窟北魏第251窟龛楣和莫高窟西魏第435窟平棊等图案中也有出现。第二类四瓣式单独纹样主要出现在龛楣、平棊和部分边饰纹样中。

图4 左 线描西魏第285窟双凤龛楣局部 右 四瓣式单独纹样

图4 左 线描西魏第285窟双凤龛楣局部
右 四瓣式单独纹样

三类多瓣式单独纹样。见图5左为西魏另一个著名的第288窟人字披凤鸟、荷花与忍冬纹组合成的单独纹样,图5右为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在288窟人字披其他的有关摩尼宝珠、莲花、禽类相似构图中几乎都是运用了这种多瓣式单独纹样,它由四瓣以上的花瓣组成。如图5中所示多瓣式单独纹样分两部分构成,长型花瓣修长,由四个花瓣组成,其中前三个花瓣与主径的角度分别为10°、10°和40°;另一侧的短小花瓣类似逗点,富有韵律。这种多瓣式单独纹样在北魏第431窟和西魏第285窟中也有出现。第三类多瓣式单独纹样主要出现在人字披的装饰纹样中。

图5 左 线描西魏第288窟凤鸟与忍冬纹 右 多瓣式单独纹样

图5 左 线描西魏第288窟凤鸟与忍冬纹
右 多瓣式单独纹样

2、连续纹样忍冬纹

敦煌石窟中大量应用忍冬纹作为边饰纹样,多数的边饰纹样是采用二方连续构成的连续纹样忍冬纹,其构成方法用一个基本单位纹样连续线性重复。[3]连续纹样忍冬纹是敦煌壁画中平棊、藻井、龛楣和佛背光等佛教装饰中主要的边饰图案,它常以叶状植物纹样的形式,组成“S”波浪型骨格的茎蔓并呈延绵之状。连续纹样主要有四种典型的类型,分别是单叶波状连续忍冬纹、双叶波状连续忍冬纹、双叶多层波状连续忍冬纹和契合形波状连续忍冬纹。

第一类单叶波状连续纹样主要是由七瓣以上的多瓣叶片组成,出现在莫高窟西魏第288窟平棊图案中,单叶波状连续纹样是平棊图案中最基础最常见的忍冬纹连续纹样。该纹样一共有七至八瓣叶片不对称地分布在叶茎两侧(见图6),右边三瓣半螺旋状的逗点小瓣其中间的圆形从小到大的直径比约为4:5:6。单叶波状连续纹样是把一个基本形进行垂直翻转后,叶脉首尾衔接重新组合而成,正好构成一个 “八”字波状,而且连续排列,组成优美的“S”型藤蔓装饰。

图6 单叶波状连续忍冬纹

图6 单叶波状连续忍冬纹

第二类双叶波状连续忍冬纹(见图7),此图为莫高窟西魏第248窟南壁的连续纹样,所描绘的是南壁下方千佛图案与药叉装饰带交界处的部分图案,双叶波状连续忍冬纹是单独纹样忍冬纹的另一种复合型相向双叶纹样。波状连续忍冬纹其单独纹样的连接方式是以波浪状曲线上下起伏呈现连接和顺畅貌,整个波状连续纹样是由相向的双叶经过垂直翻转复制后,首尾衔接而成。采用形体肥厚的相向双叶忍冬纹组成“S”型波状骨格连续图案,在空白处还点缀有三点式莲花瓣,整体构图显得繁而不密,疏朗有致。双叶波状连续忍冬纹的衔接很妙,前一个单位忍冬纹的尾部有向后延生的弧度,后一个单独纹样的首部则是向前延续,使得首尾能顺势相连。该纹样还出现在北魏第272窟窟顶中央藻井。

图7 双叶波状连续忍冬纹

图7 双叶波状连续忍冬纹

第三类是双叶多层波状连续忍冬纹(见图8),出现在莫高窟西魏第288窟边饰(局部),位于第288窟北壁千佛下方,晕染分明,富有立体感。此类型纹样看似较为复杂,其造型实际上是上述双叶波状边饰忍冬纹的变体,只是叶边增加了多层色彩的叠晕而已,画面显得饱满丰富,两片叶子肥大的忍冬叶反转对称构成喜相逢样式撑满平铺,S型的波状藤蔓结构格外清晰。用黑色勾边使得纹样繁而不乱,整体庄重凝练,呈现出紧密相连的节奏动感。魏晋时期壁画的赋色特点是着意于色彩的晕染,该纹样通过三层颜色晕染,形成深厚、斑斓的色彩效果,[4]渲染出一种繁华富贵之感。

图8 双叶多层波状连续忍冬纹

图8 双叶多层波状连续忍冬纹

第四类是契合形波状连续忍冬纹。图9所示是在莫高窟第248窟平棊图 案中的契合形波状连续忍冬纹,也是最耐人寻味的纹样,其基本形是保持了掌状叶纹原来的样式(见图2中的掌状叶纹所示)。运用四瓣式单独纹样和相对平行的线构成整个连续纹样,严丝合缝的契合形连续纹样构成一个完整的矩形边框,波状起伏的忍冬纹线条清晰流畅,布局显得疏密有致,颇为精到。由此可见源自阿拉伯的契合形纹样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作为一种中国北方的装饰纹样出现了。从图9中可以看出,此类型属于由一元基本形构成的契合形,其契合形的基本形为中间的叶片,与之相连接的线条起到了填充副形的效果。

图9 契合形波状连续忍冬纹

图9 契合形波状连续忍冬纹

三、忍冬纹的造型特征

通过上述对忍冬纹类型的分析和总结,目前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所呈现出的形态其主要特征为叶瓣处都有瘤结状,如图10红色半透明圆形所标记处,且均为三瓣以上的花瓣组成,且瓣瓣分明。忍冬纹融入了掌状叶纹的叶瓣构成形式,即花瓣成组出现在同一忍冬纹中。相比掌状叶纹,忍冬纹较为简化,且叶瓣与叶瓣之间并没有紧密不分,而是有一定的空隙,这是其与掌状叶纹明显区别所在。从①到⑩号的忍冬纹类型中,⑤号忍冬纹是最基础也最常见的样式,且以⑤号忍冬纹为分界,往左倾向简单,往右则更加复杂。其中这些忍冬纹样的中间呈圆弧形,最上方叶瓣叶端多为尖状叶瓣,最下面的叶瓣尖端还有的呈水滴状、有的呈标准的半圆形。由于年代久远,多数忍冬纹原壁画中的颜色经过氧化作用,其边缘处已经渐渐模糊不清,可见今后对其进行纹样归类并建立基因库显得十分重要。

在忍冬纹样花茎的末端有近似“云尾”的尖状形体,为图中浅绿色半透明小圆所示意。“云尾”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掌状叶纹融合了汉代云气纹的尾部特征,云气纹其云尾动感飘逸,注重的是灵动的神韵和云气纹整体的效果。[5]忍冬纹的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在单独纹样的运用中,飘逸的尾部在画面中充当了衔接的作用,且让零散的排列产生一定的流动性和方向性。忍冬纹连续纹样中其四种类型的骨格都是十分明显的波浪状,忍冬纹的“云尾”结构还在二方连续的排列中起到了衔接首尾的效果,单独纹样之间相向排列,从波底到波峰起伏变换,使得连续忍冬纹充满节奏与韵律之感。

图10 忍冬纹造型特征演变示意 由左至右从简单到复杂

图10 忍冬纹造型特征演变示意 由左至右从简单到复杂

 

四、结语

探讨忍冬纹和金银花形态的对比,得出敦煌壁画中常见的忍冬纹造型就是来自自然金银花的抽象形态,由于忍冬花凌冬不凋、延年益寿的内涵,才被佛教大量运用在其装饰纹样中。忍冬纹源自西方,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掌状叶纹,后来结合了汉代的云气纹逐渐过渡到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忍冬纹型制,是“西学东渐”的典型案例。从敦煌壁画中北魏和西魏著名石窟中选取忍冬纹案例,研究忍冬纹样在不同装饰部位的功能与特点,对壁画上两类忍冬纹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进行梳理分类。忍冬纹最基本的形态是三瓣式翻卷状,为了迎合人字披和龛楣中的图形需要,很自然地丰富了三瓣式、四瓣甚至多瓣的样式,结合后期叠晕手法,通过描边增强其形式感和体量感。运用计算机绘图复原原画的图形和色彩,对忍冬纹的单独纹样、连续纹样进行梳理分类,探索敦煌壁画装饰纹样的创作手法与构成法则,总结忍冬纹的形式美规律,并归纳分析忍冬纹的造型特征,从而对现代设计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5ZDB027)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1]倪建林. 从忍冬到卷草纹[J].装饰,2004(12):61.[2]闫琰. 北朝忍冬纹装饰纹样的类型[J].文物世界,2008(06):21.[3]郭廉夫,丁涛,诸葛铠. 中国纹样辞典[M].天津:天津教育教育出版社,1998:1.[4]杨小斌. 莫高窟隋唐壁画的色彩及情感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18.[5]吴卫,廖琼. 汉代云气纹艺术符号探析[J]. 美苑,2009:82.

作者:
吴  卫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静雯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文章已发表于《装饰》杂志,2020年06期